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中心>2019美院毕业展|环境艺术系毕业创作

2019美院毕业展|环境艺术系毕业创作

发布时间:2019-08-31 20:01   阅读量:5906

又到一年毕业季。毕业设计是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场告别“演出”,是学生对过往所学、所思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和归纳。毕设是总结,也是一次跨越式的提升。

展厅现场

随着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浙江电影学院的陆续落户,未来转塘地区将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艺术资源和创新人才高度聚集的标志性城市地带。同时,这里还分布着云栖小镇、云栖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等互联网产业和科学教育等重量级的战略性技术资源。

2019届环艺系毕业展主题

场景 2025—社会空间中的艺术联盟

“2025”这一时间点一定是属于未来的,这个时代,“未来”早已不是遥远的代名词,技术和观念在当下的变化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 “2025”虽是未来,但也触手可及。一些看似未来的,尚不可理解的现象正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当下,正如“黑镜”中向我们描绘的一般, “黑镜”之所以可怕,也正是由于他太过于现实,这也正是为何我们要将“2025”称之为“现世的未来”。

另一方面,“场景”本身给了所有人对于未来的无限想象。传统的建筑学中对于这些变化的反应往往是迟缓的,为未来而做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但对于“身处未来”的我们,却也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以城市的眼光看待这些关于未来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正如巴黎或是巴塞罗那等一些伟大城市计划一般,在对未来世界的场景描绘中充斥着的是真实的想象。因而,在这现世与未来被速度模糊的当下,我们试图通过对“场景2025”的想象对这个时代大胆地做以回应。

本次设计设定一个著名的国际互联网公司发起一个专项基金和投资项目,希望利用转塘优厚的艺术、技术、科学、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一个具备全方位居住、社交、办公、购物、消费、创业、孵化和商业配套的总体生活服务平台。尝试把「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带向「现实空间的自由重建」,通过创造性的建筑和城市方法构想一种新型社会空间,从而与艺术,尤其是现当代艺术的文化愿景相结合,共同创生一个高度文化自治的、指向未来的“场景”世界,使原本散乱的社会人群集聚成具强大的技术经济和艺术文化的社会联盟,为社会空间带来全新的动力和发展模式! 

▌项目性质

国际化的都市生活、文化、办公、社交、创业城市综合体,特别强调涵盖居住和安置职能。服务主要对象为年轻的艺术、创意产业和互联网创业人群。博伊斯式的“社会雕塑”与自由思想的空间装置,培育空间文化的新物种。 

▌空间文化 

福柯有关“异托邦”的话语,结合对一个新技术时代下的“艺托邦”和城市文明模式的“乌托邦”空间史回顾,艺术活动中潜藏之诗性的空间本质。

本次毕业设计由多位老师带领不同的小组,进一步地理解分析“场景 2025—社会空间中的艺术联盟”这一主题,并赋予其更深层次的含义。

【选择与重组】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

信息正以超越光速的速度繁殖,

虚拟世界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终日的大爆炸,

就像宇宙诞生时一样,

数亿碎片涌入人类社会,

每一个个体每一天每一秒

都在不断被动或主动的接收这些碎片,

似乎神话般遥远的宇宙大爆炸仍在进行中,

就发生在眼前,

不曾停止过,

人类社会正在被深深的影响着,

全世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空间新物种,

“wework”(众创空间),

“welive”(共享公寓),

“fablab”(微观装配实验室)…

这些新物种通过对功能碎片的重组而形成,

从曾经的“创意园公司孵化器”到“wework”,再到“fablab”,

从曾经的“酒店式公寓”到“YOU+”到“welive”,

从单一重复的空间转向多样丰富的小世界,

个体意识越来越强,个体需要极大的自由以及自由的选择权,

空间正在不断的趋向于完整的小世界.2025,这场爆炸仍在继续,

那时的艺术联盟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发生?

将如何重组更细小的碎片?

我们尝试着提出不同的“碎片重组实验”:

——“跨界”

——“平行”

——“循环”

——“结晶”

——“垂直”

——“探险”

——“编织”

——“游牧”

八种重组形式,八个城市巨构,

呈现艺术联盟八种在今天的可能性.

(指导老师:董莳)

学生设计作品及概念

宋雨琦《跨界城市》

叶紫荆《平行城市》

朱逸畅《循环城市》

陈燕妮《晶体城市》

孙毓镁《垂直街区》

彭瑒《探险城市》

【艺托邦联想下的多元聚落】

“艺托邦”这一概念既不是尼古拉斯·勒杜的绍村理想城,也不是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而是学生们日常学习生活最熟悉的地方——杭州转塘街道,结合该地的艺术特性和2025年互联网大背景下对建筑设计进行探讨。

(指导老师:陈潇,许异)

学生设计作品及概念

吴诗倩《蜂巢》

如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般的生长,“蜂巢”方案通过研究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和现代网络的拓扑关系,以六边形作为基本的生成单元,在场地的基本网格系统上不断复制衍生,利用三个关键词“生长”、“共享”和“生态”作为主导控制,最终演绎成一个微城市般的混合社区。

董耀华《无边界实验》

有边界和无边界在这个实验方案中并置存在。它用一种刻意适度脱离场地的姿态,营造了一个漂浮社区,不属于这个社区的人无法轻易介入,而一旦进入这个散布着24个子社群的漂浮社区,则又可以毫无边界游走。子社群是盒子,它们之间密布灰空间,是一片片任意游走的“云”。

谢梦奥《游牧》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个类似大地装置般的家园分为三层,底层是“下里巴人”,它是烟火味的,是接地气的,是五光十色的世俗世界,顶层是“阳春白雪”的,是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而中间的山形网络则是底层聚落与上部云层暧昧发生的巨大情景之地。

学生感想:

毕设是总结,也是一次跨越式的提升

第一次接触十万平米的课题项目,难免有些恐惧,无从下手,还好学校给了充分的时间让我们打开脑洞,寻找灵感。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也确实感受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及对建筑规范的无知,导致内行人看来会说“啊,你这楼梯太吓人了”。请前辈放心,我定会积极改正。当然要谢谢许异老师和陈潇老师的辛勤指导,两位老师很有耐心,很尊重同学们的想法,老师一直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随心所欲完全follow your hart的设计了~~老师放心,我们会加油的!

实验艺术城

科技时代背景下的实验性城市设计,围绕我们所处于的高科技时代展开,构想未来场景。除了注重传统建筑内容表达外,更注重表达手段。旨在通过艺术批判性视角,采用巨构,模块等一系列建筑设计手段,把艺术实验置入其时代之中进行比较,通过设计反馈进行挑选浓缩并放大实验效果,从而产生影响,回应这个时代。

指导老师:陈羽骁,徐捷)

学生作品及概念

李思乐《高效之城EfficientCity》

面对当下低效的创作和生活环境——防火墙和审查制度对艺术的阉割,文化差异和空间禁锢对交流的阻断,提出用高效激励艺术的发生,包括方格网体系的利用,贯通的桁架系统,高效传输的物流体系,联合转塘跨学科,多群体之优势,最终实现高效的艺术创作理想世界。

赖晨婧 《高压宫艺Tension Palace》

“科技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画地为牢,以艺术为稻草。” 科技来源于人,又逐渐以脱 离人的状态自我迭代,更替...... 科技的发展充斥着也 不断剥离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可以更轻松地躲在一个角落窥视外界,我们也似乎变得更透明,暴露在任何地方。 高压给予艺术以养分,化作欲望,深沉地潜伏在空间之中, 这种欲望,促成了《高压宫艺》 的诞生。

王璐《慢活城市

现代主义巅峰时期,建筑师都希望建筑能带来更好的生活居住品质。我抓住这一点,以追求品质生活健康生活为主,设计了一个拥有极高人居品质的建筑。能使艺术类人群能有更好的居住和工作体验。

工作区长条状小进深,通透,并且能满足更充足的阳光。同时也有很多露台,会有充分的室外空间。层叠式空间的叠加能促进开放式的交流以及多层次之间的穿插,通过这种交通方式能带给人更加丰富的体验。住宅区也能有充沛的阳光,能给人更好的用户体验。

李汉唐 《无边界 漂流》

概念来源于对于互联网与异托邦两个概念的研究。互联网与异托邦同样是属于一个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可以开合与封闭的系统,与现实生活场景给人感受不同,且互联网在未来中会更加具有异托邦的属性:与现实生活中的异质感。因此提出“无边界”与“漂流”两个概念。

在常规城市中,人行进的方式是点对点的,目的明确,缺乏探索性。因此建筑内部流线应与周边封闭的城市街区道路不同,是属于漫游的,不断开启空间与没有边界感受。在建筑空间中功能无法避免的会被集中,而生活字其中的人们将必须经历空间的突然变化,在不同空间中的快速切换,通过这红色的走道,打破功能空间之间的限制,模糊功能的空间带,艺术家或者使用者可以看到多种生活模式的存在与展现。

浮生六记一一“现世的未来”

在对“现世的未来”的畅想中,我们提出了:插件城市,偶发之城,完型社区,海市蜃楼,游戏之城,缝合城市。六个不同的城市,以小见大,从六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探索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当然设计不应仅仅停留于想象,在这六个城市中,如同浮生六记一般,他们既需要眺望远方,又需要具体的思考未来的情形。未来并不会抹除世俗的影子,在“想象”之余,我们更感兴于未来的世俗的属性,反而是世俗让未来更加合理。正如在每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超现实的想象很容易,但要使其合情合理,则是困难的,但这也正是每个作品最有魅力的所在,这背后是有着其大量的人性部分,也是建筑超脱美学之外的部分,这也也正是“现世的未来”的意义所在。

( 指导老师:方润武、王明皓)

学生设计作品及概念

《海市蜃楼》谢智伟 

构想一个高密度城市之上的艺术幻境,这个幻境是一种海市蜃楼般的城市奇景,也是我对场景2025的理解——一个现实和幻境相互交融的未来艺术社区。

以中间巨大平台为界,“海市”与“蜃楼”互为倒影,构筑了一个立体的空中城市景观,在这个幻境之城里,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这个内向的巨型合院展开,四面互相成为对方的观众和舞台,虚拟影像,交互艺术,艺术家的一切创作,展示,交流等都在将这个巨构的海市蜃楼中发生。

蔡永峰《插件城市》

杨雨萱完型城市

梁卓君偶发之城

左硕游戏之城

布展过程:

【艺术发生器

场景2025—社会空间中的艺术联盟的课题设定表达了艺术设计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使用功能,而是隐含了通过艺术创建世界的思考,空间的创建为未来场景的发生提供可能性,突破被知识化、规则化的日常生活,不断的赋予其新的意义,设计是开创性的,充满生命力的活动,不断的发生才是设计活动体现其意义的关键。

从前期的理论研究到场地分析,概念设计再到几轮方案的修改和推演历时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学生以及老师来说都是一次综合性的训练和考察,使得学生四年的学习积累,最终通过参与青艺节的布展形式展示,是一次总体性的艺术活动。

(指导老师:杨潇)

学生设计作品和概念

姜振娇《场景2025——多场景语境共时的艺术社区》

这个艺术联盟是一个线上虚拟与线下现实结合的过程,两种社区,两种路径。社区所体现出的一种气质则是通过语境来展现的,语境是一种看不见的社区状态,社区是语境的容器器,社区与社区之间通过路径连接。人们不停的在两种秩序与感受之间穿梭,不停的在虚拟与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余若琪《场景2025——轴线社区Axis community

在互联网和虚拟技术的发展下,我们游牧于资讯的超级表面之上,距离和时间都不再是阻碍;甚至在虚拟技术的发展下,物质的实体也即将被剥夺,我们的感官在技术空间被重新塑造。在这个艺术联盟中,轴线的大尺度以象征艺术的纪念性。多种尺度的轴线串联起不同的艺术社群,呈现不同的艺术体验,以此促进多元的艺术跨界和转塘复杂的人群的交互。

雨恬《场景2025——共享社区》

异质空间坠入到转塘的城市网格之中,把艺术与日常的分隔打破。艺术联盟不再是精英社群的集会,而是以一共享社区的形式,让每个人都有权⾃自由参加社会文化生活,享受艺术。艺术也不再是少数天才偶然之中的产物,而是包容它的社会产出的人工制品。

康贤《场景2025——艺术资源中枢》

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碎片化时代,游牧是当下越来越多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场地转塘拥有丰富的艺术家游牧所需的资源,提出收集场地周边资源的艺术资源中枢,成为吸引更多艺术家交流创作的艺术之城。

於倩倩《场景2025——城市艺术边界》

这是一座面向城市的立体艺术舞台

它是边界,向城市发散艺术的讯息

它是界面,是艺术迸发的媒介

廖敏慧《艺术厂街区》

互联网状态下的社会合作如同分门别类有组织运行的工厂,编程让网络社会共同串联,各种各样的资源被更加有效地用在创作中。工厂类型的街区下创作,便于空间的自由分割和调整,形成不同开放度的艺术创作空间,从而激发更大的创作热情。

【艺术共生】

转塘三山三校特殊的地理人文位置为基点,探讨网络时代下,线下艺术生活社区所具有的时代特性和可能呈现的全新形态。鼓励学生以特定的使用人群为研究对象,去创造符合其行为需求的建筑空间,让学生在空间,形体,材料的创作表达上有其具体的依托,其设计成果也因所设定使用人群的具体性而转化为建筑形象与品质的独特性。以天马行空,脑洞大开的未来畅想为起点,最终将关注点回归于日常生活,将对未来的展望以实验性的方式融入到实实在在的居住,工作和艺术创作的场景中。

(指导老师:何松、晏俊杰)

学生设计作品及概念

周玥宏《艺术集市》

试图在“艺术集市”概念下搭建一条融合艺术,时尚,娱乐等行业的全产业链条,探索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借助转塘地区丰富的艺术资源,将“ 艺术家培养,艺术教育,艺术展览,艺术推广,品牌合作”五大板块糅合起来。包括进行艺术家驻留计划、志愿者计划、公众展览讲解活动,以及一系列艺术公共项目。拉近公众与艺术距离,实现无缝接触。

吴之玥《定制社区》

在互联网的逻辑下,形成了多个按偏好聚集的社区并置的状态,本案根据不同偏好社区的特征,为其定制了生活空间,各个偏好社区间以浮游在半空的廊道相连,廊道不仅仅是交通空间,更是社区间的交流空间。各社区出行必须依靠廊道,廊道的存在将强制各社区相互交流,发生思想上的碰撞。

陈晓辉《艺术发生器》

方案主要围绕艺术家创作空间的公共私密性展开一系列探讨。以裙房和塔楼的空间结构类型为建构原型,根据艺术家群体的特性,把裙楼进行抬升,创造出两种公共性:公有的公共和私有的公共。底部主要以住宅为主,中间穿插廊道空间,让艺术家进行创作。顶层主要以展览空间和教育空间为主,进行交流活动。

吴闽芳《艺廊雅园》

场景2025中,艺术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特定人群,而是逐渐趋向于大众,成为提高日常审美的工具。艺术的参与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场所。艺术以场景的方式展现,主动地鼓励人在其中游走,以艺术为纽带,切换于不同的场景之中。

作品创作过程

散落在桌上的工具

正在拼模型的同学

趴在桌上休息的同学

未完成的模型

观展划重点:

今年的毕设展览与往年不同,环艺的展区搬到了象山艺术公社。

展厅编号为E1-1

欢迎大家前往参观!!!!


工业产品文创设计赛群:546975142
标志广告语征集赛群:499797200
大赛咨询微信:zhengjifabu
Copyright © 2009 - 2021 苏州创仁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8007333号-2